创业

创业 (1)

我朋友陈先生约在1989年创业生产毛泽东主席金属币。当时他在马头围邨有间士多,月入3- 4万,相当不错。当他告诉我他已开始那生意,我心知不妙,他卖了士多所有东西,把全部资产投进新的生意上。我告诉自己,假如陆先生问我创业的意见,我会忠告他首先向两百个四+岁以上的人士做个问卷调查那些知道毛主席是谁而有兴趣买毛主席金属币,这样他便知道有多少百份比有兴趣而肯付什么价钱买。有句话说:『通达的人是冯知识行事。』亦即不是靠估计。另一句说:『不先商议,所谋无成,谋士众多,所谋乃成。』结果他的生意失败,却要问朋友借钱交租,他是家庭唯一支柱,他太太是家庭主妇。有句话说:『殷勤筹划的,足致丰裕;行事急躁的,必至缺乏。』这是一个悲惨的真实个案,因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我们总没有那么长命去犯所有的错误。

 

创业 (2)

1989年,我的五位朋友每人投资了100万港元,总共500万港元(645,000美元)的资金,启动了一个电子食品订单的创新企业,结果同时在柜台与厨房都产生了大量的账单。如今,这种系统类型已经十分流行了,但当时却还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理念。我的朋友们都是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拥有多年的从商经验。问题出在哪里? 我相信他们凭直觉认为他们是第一个开展这种创新业务的人,没有任何竞争对手。最终他们损失了五百万港元。如果他们当时投资了房地产,将会获得丰厚的长期利润。他们应该由一家专业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市场调查,花费大约15万港元(19,230美元)。我们称之为“机会成本”。

 

创业 (3)

大约在1988年,我与一位做物业代理生意的朋友分享一个生意概念,是安排稣联女佣来港工作。当时在港有十二万菲佣,如果成功安排1%,而每个收取一万,那么营业额便是一千二百万。我朋友立刻表示有兴趣并提议每人拿几+万打本开始生意,我告诉他要等待我做问卷调查是否有市场。之后,我雇用几个兼职做了约300个电话访问,结果祗有一个男士说几特别,我不知道他的动机,结论就是没有市场。问卷是我设计的。我很难问女士或太太们他们是否担心先生包二奶,这可能是一个隐忧。所以有智能的人凭知识行事(不是较估的。)

 

退休后创业

我的朋友Kenneth亦是一位公务员。他将全部退休基金(200多万港元)投入到一项新的商业投资之中。遗憾的是,他的创业失败了,失去了所有的退休金。我问他:“你之前有没有想过生意可能会失败?”他回答说,“没有”。幸运的是,他持有中医执业牌照,可以通过这个职业赖以谋生。但是他的整个家庭生活质量肯定已经受到了影响。